登录 | 注册
论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重在创新
来源:
发布时间: 2010-06-05
发布者: 佚名

十堰市市政园林绿化管理局党委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对新世纪和新时期的历史任务做出的全面部署中,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系统的阐述,并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一。因此,在实践中迫切需要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不断提高工作创新水平。让精神文明创建的成果静之有形、观之有色、动之有声,燃之有光,形成强大的社会影响力,成为推动我市经济发展的亮点和支点。
    一、精神文明建设创新的必要性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新举措就是创新。可以说,任何工作都需要创新,它是永恒的课题,是与时俱进的体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也毫无疑问地需要创新。
    (一)创新是迎接国际国内形势挑战的需要
    当今,国际局势动荡不安,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同时,世界政治、经济、文明、科技等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外来文化输入鱼龙混杂,精华和糟粕一涌而进。当代思潮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这些重大变化对我们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我们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持抵御腐朽文化。因此,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必须紧跟时代,勇于创新。通过创新的精神文明建设,引导人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撑起精神支柱,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二)创新是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的需要
    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的系统工程,它的重要使命就是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为发展先进生产力服务。其动力源,就是创新。惟有创新,才能使精神文明建设保持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从而极大的调动起人们的积极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自己的潜能,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把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共同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上来。
    (三)创新是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者履行职责的需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因此,各级从事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者,尤其是专职负责这项工作的同志,对自己肩上的任务不能麻木不仁,原地踏步。要创造性地履行好职责就离不开创新。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载体。所以,要先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思考和研究创新思路,站在全局的高度重视创新的举措,不断提高工作创新的水平,推动经济工作长足的发展。
    二、精神文明建设创新的方法和途径
    明确创新必要性旨在实践中实现创新。结合我市的实际,我认为当前应该突出“换、抓、建”三个字。
    (一)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换脑筋
    与时俱进,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是我们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内在要求。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我们的脑筋就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勇于和善于不断创新,使我们对客观世界观的认识不断深化。要根据形势的需要,开展包括意识形态领域各方面起到抓纲带目统领效果的活动,广泛地调动为经济发展服务的积极性。随着形势的发展,改革的深入,目前有些单位“一手软”的现象仍然存在。有活动在“文件”中进行,成绩在汇报材料上升化。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也给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出了创新的课题。必须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先换脑筋,适应形势想举措,围绕我市发展的第一要务做文章,引导我市的创建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二)坚持紧贴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抓活动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着眼点一定要放在紧贴群众利益,为群众所欢迎的事情上,这样才能动员人民群众参与,也才会有利于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我们在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活动中,要着力考虑的就是能否惠及人民群众的利益。我们在开展活动中,首先要了解群众的需求,紧贴群众的利益,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在工作的摆布上,要抓住重点,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当前,我市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县与县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但农村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现代文明远远落后于城市。我市根据这一现实在郧县柳陂镇开展了精神文明建设“党员示范教育基地”活动就紧贴群众的利益,也符合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发挥城市对农村带动作用的要求,深受农民欢迎。还有和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问题,如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信息服务问题;非公有领域经营“诚信”问题;执法单位“公正”执法问题,都是创建活动要着重考虑的问题,还要根据不同阶段需要抓好典型,以保证活动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三)坚持以常态运行为目的建机制
    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绝不是可有可无。它的理论是科学,它的实践是人们的需要。然而,在现实中创建活动总是不能常态运行,没有形成良好循环。因此,建立精神文明工作的机制是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取得实效的保证。通过建立机制可以把纵横相联系、相制约、相作用的有关方面,为整体目标的实现有条不紊地正常运行。建立机制能够激活精神文明的细胞,使干部职工肩上有压力,不敢懈怠,使群众受纪律的约束,从而使创建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使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和目标得以实现。一个地区或一个单位,创建工作形成科学机制后,即使领导班子人员更迭,但创建活动也会有条不紊渐次推进。要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考评要减少定性分析,多一些量化内容;对先进与否不能含糊其词,对先进单位敢于公开奖励,激励 出竞争意识;要适应对部署的工作进行监督,避免虎头蛇尾。克服有的单位只争荣誉不干事,平时不创评功时争的现象。所以,要求精神文明建设常态运行必须健全机制,引起各方面重视,从而形成纵横交错落实的局面。
    换脑筋是创新的前提,抓活动是创新的途径,建机制是创新的保证。精神文明建设创新不仅限于此,还有很多方面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探索。
    三、精神文明建设创新的重点及要求
    创新是继承基础上的发展,是思想认识的升华,是创造性的实践,创新的重点和要求是促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者做到素质高、能力强、会落实。
    (一)全面打造“学习型城市”形象,增强城市开放度和竞争力
    建设学习型城市,提高人的素质,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动力,更是党的十六大在新时期赋予我们的行动纲领和指南。其根本要求就是将学习的理念和内容,运用于城市管理和人们全面发展的实践中,围绕我市发展战略,鼓励自我超越,更新学习理念,实现学习的“全员化、全程化、团队化”。其核心在于通过组织化的学习活动,引导干部群众树立学习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为自己未来投资的理念;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树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理念;树立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理念,以此来营造“干部能创新,市民争创业,学生会创造”的生动局面和浓厚氛围,通过人的全面发展,来提高我市的综合素质,运作效率和竞争力,推动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具体操作中,要以推进创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学习型市民这些系统工程为活动载体,不断完善创建学习型城市的工作思路和具体措施,整合、提升现有的可利用资源,构建完成学习型城市的体系和机制。
    (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塑造现代高素质市民形象
    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需要与时俱进,逐步积累不断完善的工作。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形成对新形势下道德建设规律的新认识,要时刻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立足于以人为本的出发点,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抓好理想信念、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要着力加强诚信、科普、法制等反映时代精神、适应发展要求的新理论、新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现代文化礼仪教育结合起来,把教育引导结合起来,使广大市民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宣传和实践中,进一步强化信用、契约等市场经济观念,树立重承诺,讲信用、守合同的价值观和荣辱观,形成“信用至上”的意识和社会公德,在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些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的目标。要通过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文明市民评选、“市标”“十星”“市花”征集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教育和引导广大市民在积极参与中,进一步激发出、树立起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情操,进而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三)开展“三大创建活动”,提升精神文明建设工程的层次和水平
     创建文明城市、文明行业和文明村镇活动,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载体。创建文明城市活动,要狠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搞活城市经营,加强规范道德管理、建设管理、功能管理和市容市貌管理,工作的着力点是要在文明社区建设上有突破,在城市市民的意识提高上有突破。创建文明行业活动要以诚信、满意、增效为重点,不断完善执法部门服务承诺制度,通过开展“行风万人评”“行风热线”活动,吸引群众参与和监督,在全市推出一批叫得响,过得硬的文明行业标兵。创建文明村镇活动要在开展“一推双带”活动和推进农村建设工程上下功夫。“一推双带”活动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创新,是落实农村大文化建设任务的载体和途径。我市是农业大市,较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和农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要多形式、多渠道地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好农村致富能人的示范作用,采取城乡共建的形式,来实现农民素质提高和农民增收致富的目标,促进和推动我市致富奔小康大目标的早日实现


打印 | 关闭 |收藏